ROUGE FASHION BOOK
  • Home | 首页
  • COVER STORY | 封面
  • EDITORIAL | 大片
  • Update | 更新
  • Stocklists | 购买
  • About Us | 关于
贺诗哲:打破创意与市场的双选



 
作者:杨荣彪

 
一谈到毕业,贺诗哲难以控制脸上的欣喜,她的目光锐利起来,专注度又回到了毕业设计上。九月的帕森斯研究生(Parsons Fashion Design and Society)毕业走秀结束后,这个梳长发刘海的研究生才能真正歇口气。对于即将出道的她,时尚不只有黑白两色:
A. 创意类服装
B. 商品化设计

贺诗哲的设计理念是A与B之间的第三个选项。

她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,在东京停留一年后她认定自己的野心是创立品牌,Parsons成了她的下一步棋。诗哲的求学之路穿插于产业中的实战经验,当然在纽约追梦机遇少不了,很多事情水到渠成,Shelley老师一次恰好与耐克的朋友聊天,她向耐克展示了一些学生的作品,其中就有诗哲的一件服装,它轻盈和动感的概念与AirMax今年新品异曲同工,促成了诗哲和耐克的这一次合作。
诗哲的底气和自信似乎来着于她对时尚大局很务实的理解:资金和消费群决定了对创意的度的把握,一个品牌的发展必然要取舍而到达微妙的平衡,“因为设计师首先得养活自己,才能完全施展创意。”服装的生意也许败于对艺术形式的固执,胜于严谨的品牌发展战略,诗哲则以史为镜:“川久的主线Comme des Garçons概念性强,主要起到宣传品牌文化的作用,同时基于她实穿的副线带来的经济支持,这样她才有更多余地。”

日本的服装市场相比中国更早起飞,除取舍外,品牌发展更遵守水滴石穿的道理,诗哲细述道:“我们普遍认识的日本品牌都存在很久了,一般品牌要先获得本土的支持,五年十年后,有一定资金的累积后才会走时装周、进行很大的宣传。”相比之下,“中国的市场年轻品牌为数众多,尤其毕业后就开始走秀的品牌营造了一个很有朝气的印象,但是品牌的体系也许不够沉稳,需要时间和经验去加固,但是新也意味着机会。”

成长于艺术家的环境,诗哲养成了创意的思维模式:“我喜欢观察人,虽然有时候会从老照片里寻找灵感,但是我更喜欢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他们的穿着。因为时代在变,观察当下的人时更能捕捉到小细节,从中思考这些细节为什么存在,怎样演变而来?”

这种敏锐的眼光不是一天的功夫,但是即便艺术底蕴如此扎实,她仍然能够取长补短:“从小学画画时我习惯于自己画自己的,不太会与别人阐述我的想法,但是后来通过做小组作业,我发现在创意产业中与人交流特别重要,不仅要自己会做、更要会说服人家,还要聆听别人想要的效果和想法。”

回想起报考Parsons时的那场面试,被问及:“除了服装外你还喜欢什么?”诗哲说她其实谈起艺术来能滔滔不绝,她的抽象理解能力尤其是她一直的长处,这使她能够适应Parsons的研究生项目每个学期最开始的抽象课程。这些课程有个共同点:塑造设计师的自我意识。

“找到我最喜欢的一百张图,分析我为什么喜欢这一百张图,作业形式随心所欲。”又比如说这个项目:“老师会随机抽出一天拍下我当天穿的衣服,然后要求我非常深入地分析身上穿的每一件物品,包、口罩甚至绑头发的皮筋,从历史和心理的角度分析它们:我为什么选择购买它们?为什么我会这么搭配?目的是让我们了解自己喜欢什么?从中用我感兴趣的点做一件作品。”
诗哲的毕业设计从艺术家的内心出发打破服装熟悉的外表,重现剪裁的魅力,她的想法诞生于加与减之间— 领子和袖子的轮廓突然消失于转角后一英寸的地方,风衣背后若隐若现的一条结构线— 这种零界点和分割线,岂不象征着艺术与商业的交界处?
​
谈到这个系列时,贺诗哲的第一句话言简意赅,说是“做给艺术家穿的”,区区几字暗示着一个根本的前提:她首先要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服装。小组作业也好,跨文化留学也罢,贺诗哲创造的是换位思考的艺术。着装,在她的针线下,引出了创意对消费者内心的触动。



PHOTO CREDIT :  MAX YANG

CONTACT US | 联系我们

info@rougefashionbook.com
media Kit
 COPYRIGHT © 2017 ROUGE FASHIONBOOK.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Home | 首页
  • COVER STORY | 封面
  • EDITORIAL | 大片
  • Update | 更新
  • Stocklists | 购买
  • About Us | 关于